9月10日,“頭排酒,品綿柔”——2018年蘇酒頭排酒開窖節在酒都宿遷的洋河、雙溝和泗陽三地同時拉開帷幕。由著名詩人舒婷夫婦、余秀華等文壇大家,以及中央電視臺、人民日報、路透社、中經評論等國內外媒體組成的近百人嘉賓團共同參與了本次活動。而此次活動,不僅又一次讓參會嘉賓感受到了洋河、雙溝兩大名酒深厚的文化底蘊,更是深刻地品味了一把“什么是滲透于骨子里的綿柔”。
綿柔工藝,于細微處見精神
擁有“產量第一,市場占有率第一,綿柔品質第一”三大光環于一身的洋河股份,早已將綿柔之格演化至極致。作為蘇酒的核心品質,綿柔究竟是如何練成的呢?
了解洋河股份的人都知道,其綿柔的核心是“三低”工藝,講究的是低溫入窖、低溫發酵、低溫餾酒。低溫釀酒就好比是煨湯時的“小火慢燉營養好”,別小看這細微的溫度差別,綿柔就是在這幾度的差異中產生,使得酒醅產生諸多小分子物質、健康物質,從而提升酒的品質。
而本次舉行的開窖節,正是對洋河股份于細微之處見精神的完美詮釋。據了解,自明、清始便流傳迄今的開窖節非常講究順天時、應地利。如每年從春夏之時,洋河便開始壓窖,6、7、8三個月都不出酒,歷經12個節氣、長達180天的超長發酵周期,直到九月白露時節前后才開窖出酒。經過這般壓窖而釀出來的酒被內部員工稱作“頭排酒”,市面上暢銷的海之藍、天之藍、夢之藍大多來自不同年份的“頭排酒”。發酵時間長,酒質固然好,但產量卻也因此受到影響,但在洋河股份看來,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。
與此同時,綿柔白酒的儲存方式上也能洞見其講究細微、注重品質的秉性。無論在洋河生產基地的“陶壇庫”,還是在雙溝生產基地的“珍寶洞”,參會嘉賓都可以看到整齊擺放、恒溫儲存的一個個儲酒陶壇。據介紹,剛蒸餾出來的白酒有強烈的刺激感,由于乙醇分子之間或與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作用,使沸點比和它分子量相近的烷烴類要高的多。在自然老熟貯存過程中,低沸點物質分子不斷擴散和揮發,從而使白酒的刺激性減弱,且隨著溫度的升高,揮發作用加快。因此,陶壇是儲存白酒的最佳選擇,因陶壇本身含較多金屬離子,可以加速酒的老熟,減少辛辣味和刺激性。此外,洋河、雙溝所使用的陶壇,具有獨特的網狀結構,其在儲酒過程中可以形成毛細管作用,將外界的氧氣緩慢導入酒中,加速氧化反應的進程,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,酒逐步呈現綿軟柔和的口感。
品味慢工,感悟綿柔的與眾不同
正所謂“慢工出細活”。僅一個裝甑環節,就需要眼、手、腰、臀、腿的完美配合,16個動作裝甑動作于輾轉騰挪間蘊含了“輕、松、勻、薄、準、平”的精妙絕技。在參觀裝甑環節的過程中,洋河股份黨委副書記、雙溝酒業總經理陳太清在現場講解中提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“慢”。他表示,蘇酒的釀酒秘訣講究“四慢”,即“手工慢”、“發酵慢”、“儲存慢”、“出產慢”。如果太快,酒出得快一些,產量甚至還會高一點,但“小火慢燉營養好”,酒體也才會更綿柔。不難發現,正是蘇酒釀酒工藝講究“三低”、“四慢”的特點,才最終成就了產品“三多”和“三好”的功效。
堅守傳統工藝,凝聚匠心品質,在此次開窖節上得到了很好的闡釋。洋河股份副總裁、總工程師周新虎表示,蘇酒釀酒過程中不論是選糧、制曲還是釀造和藏酒都講究純手工。這種手工是機械化無法取代的,釀酒師傅要的不是過程上的快捷,而是結果上的綿柔。
而綿柔的關鍵恰恰在于從口感上讓用戶感覺舒適,更加滿足消費者“易下咽、不易醉”的產品訴求,百分百關聯了“好喝”、“健康”這兩個關鍵詞。具體說來,“綿柔”首先是“綿”,指的是白酒口感中的厚實感。這種特性的白酒一般都不會出現很寡淡的感覺,且喝過后在口中留下悠長余香和綿綿回味,香氣雖不濃郁卻持久不息。同時入喉以后是很迅速地融入到消化系統,成為一團溫暖的水,迅速擴散。白酒專家沈怡方曾斷言“未來的白酒是輕香型重口感”。重口感就是消費者可能不知道這個白酒是什么香型,但是他會覺得好喝。
市場數據驗證了奇跡。以綿柔工藝見長的洋河海天夢系列一經推出,即收獲各地消費者好評如潮,海之藍、天之藍先后成為各自價格帶上無可辯駁的全國前列大單品;自2005年以來,洋河連續7年保持年均50%以上的高增長;2011年,洋河首破年營收百億大關,2017年再翻一翻接近200億,穩居白酒的前三強,引領了迄今十數年盛銷不衰的品牌神話。
綿柔最大的消費價值和社會價值是開創了一個新品類,同時為新舊香型劃分開創了新時代。感官時代下,感官調動的越多,定位就越成功,綿柔已具備成為超級品類的一切條件。